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清廉之窗 > 党风政风 > 正文

家风故事|爷爷的“老规矩”

作者:周菁芸来源:灌阳县纪委监委
摘要:爷爷是粮食局的老干部,在那个多数人目不识丁的年代,他是村里少有的“文化人”。记忆里的他,永远是中山装笔挺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,鼻梁上架着副大大的老花镜,浑身透着股严谨劲儿。

  爷爷是粮食局的老干部,在那个多数人目不识丁的年代,他是村里少有的“文化人”。记忆里的他,永远是中山装笔挺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,鼻梁上架着副大大的老花镜,浑身透着股严谨劲儿。

  “做人不能忘本”,这是爷爷挂在嘴边的话,更是他一辈子的行动准则。退休后,他不顾子女再三劝阻,卖掉县城的房子,执意搬回了老家李官村。他看着严肃,心却热得很,见别人有困难,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忙,宁愿自己吃亏,也不肯亏待别人,这份实在,让乡亲们打心底里敬重他。

  后来村里修公路、挖水沟,大伙一致推选爷爷当总指挥。为了把惠及全村的事办妥帖,爷爷常捧着规划图忙到深夜,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。伯父心疼他,劝道:“都是乡亲的事,别太较真,累坏身子不值当。”可爷爷压根听不进去,只说“大伙的事,半点马虎不得”。

  有一回,我路过爷爷房间,听见里面吵得厉害。凑近了才知道,原来是伯父想让爷爷多偏着自家,不仅想少算点家门口的修路费用,还想把水沟改到自家附近图方便。没等伯父说完,爷爷当场就翻了脸,声音透着一股不容置喙的坚定:“人穷志不穷!大家伙的便宜,一分一毫都不能占!你要是缺钱,我私下给你补,但规矩绝不能破!”那番话像一记重锤,狠狠敲醒了伯父,自那以后,他再也没提过这事。

  爷爷的“规矩”,早就在生活里处处生根。每年暑假,我和表妹都去爷爷家小住,他总爱带着我们下地干活,说“庄稼里藏着做人的道理”。有一年夏天,太阳毒得能晒脱皮,爷爷带我们去后山种玉米。我和表妹嫌挖坑费劲,偷偷把坑挖得浅浅的,还想多放些种子快点完工。爷爷发现后没发火,只是蹲下身,指着土坑轻声说:“种玉米和做人一个理,不能投机取巧。玉米根扎得深,才能吸足养分、扛住风雨;人的心志得坚定,才能辨是非、守底线。现在图省事,秋收时就等着减产,做人要是走了捷径,早晚得栽跟头。”那时我们似懂非懂,却把这话悄悄刻进了心里。

  后来听姑爷讲起爷爷年轻时的事,才知道这份“规矩”,他守了一辈子。在那个粮食匮乏的年代,村里人都把粮食拉到粮食局售卖。有一次,姑爷拉着两袋粮食找爷爷,想让他多算点斤数多补些钱,好说歹说,爷爷都没松口。他拍着姑爷的肩说,语气恳切又坚定:“粮食是救命的东西,秤杆得端平。我要是破了规矩,对不起公家,更会让你丢了良心,这亏不能吃。”

  如今爷爷虽行动不如从前利索,却依旧保持着严谨的习惯,每天把中山装叠得方方正正,读书看报时还会握着笔认真做笔记。而我,也成了一名纪检监察干部。他教给我们的那些道理,就像一颗饱满的种子,在我心里生了根、发了芽,让我不管走多远、遇多少事,都记得要守好自己的“规矩”,做个堂堂正正、问心无愧的人。

小小说|父影照绿途
家风故事丨母亲的两杆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