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清廉之窗 > 党风政风 > 正文

家风故事丨母亲的两杆秤

作者:秦薇来源:永福县纪委监委
摘要:我的母亲是菜市场里的摊主,她的菜篮子装了三十年的时令蔬菜,也装了我的“人生课”。

  我的母亲是菜市场里的摊主,她的菜篮子装了三十年的时令蔬菜,也装了我的“人生课”。

  小时候放假总爱去母亲的菜摊,印象最深的是她那杆磨得发亮的秤。每次给顾客称菜,她手中的秤杆都翘得高高的,偶尔称完之后还会往袋子里多塞几个辣椒、蒜,从不让顾客吃亏。有次邻居阿姨来买土豆,笑着说:“都是熟人,多算两毛钱凑个整没关系的”,母亲却执意按照秤上的数字收钱:“熟人更得算清楚,我多收一分,心里的秤就偏一分,这生意做不长久。”说罢,还抓了一小把辣椒放到袋子里,看着执着的母亲,阿姨无奈地笑了笑,“这么大的菜市场,恐怕找不出第二个像你这么实在的人了。”

  听着母亲的话,我不解地犯起了嘀咕:心里的秤偏一点没关系吧?这个疑问在我十七岁那年得到了答案,也让我铭记至今。

  那时有个批发商想让母亲帮忙卖一批不太新鲜的豌豆,并承诺每斤多给五毛钱“提成”,母亲想都没想直接拒绝了:“我这里的回头客都是冲着菜新鲜、秤够数来的,要是为了这点钱砸了招牌,丢的不是生意,是良心。”那天收摊后,她把秤擦得锃亮,跟我说:“做人就像这秤,砣要正,杆得直”,不然称什么都不会准。”

  前几年,市场要求统一更换电子秤,母亲却犯了难,她拉着我反复调试:“这数字跳得快,会不会不准啊?”后来干脆在菜摊前放了个弹簧秤,跟顾客说:“您要是不放心可以用这个再称一遍,我这秤跟以前的一样,一克都不会差。”有次我去给她帮忙,发现电子秤上显示1.2斤,她却只按1斤收钱,我看着她大方的样子打趣道:“这电子秤白买了”,她却认真起来:“秤是死的,人心是活的,但活泛的是人情,不是规矩。少算钱是实惠,多算钱那就是坏了良心的歪路。”

  后来我成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,第一次参与案件核查时,面对厚厚的账目和说情的电话,心里难免有些犯怵,直到想起母亲在菜摊反复校准电子秤的样子——无论是秤杆的准星还是电子秤的数字,她都要反复核对,就怕亏了顾客。想到这,我忽然就定了神:就像母亲守住秤的准星一样,我也要守住纪检监察工作的“准星”:核对每一笔资金流向时,像她校验电子秤那样反复检查;面对人情干扰时,像她拒绝多算钱那样干脆利落。

  如今母亲的菜摊依旧在那,电子秤的屏幕总被她擦得干干净净,每次回家我总去给她帮忙,听她跟顾客念叨“您看这数字准了吧?再送您点儿……”,好似在提醒我:公职人员的“秤”一头连着党纪国法,一头连着群众信任,无论是杆秤还是电子秤,守的都是心里那杆不能歪的“规矩秤”。

家风故事|爷爷的“老规矩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