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首页 >  基层好干部 > 正文

基层好干部丨秦善康:乡村文化守望者的坚守与传承

作者:石承琼来源:临桂区纪委监委
摘要:秦善康,男,汉族,中共党员,现年78岁,2002年在会仙镇人大主席岗位退休。

  秦善康,男,汉族,中共党员,现年78岁,2002年在会仙镇人大主席岗位退休。他为人和气,年近耄耋仍面色红润,健步如飞,每天以28寸老式自行车代步,二十多年来,他以坚定执着的信念和乐于奉献的精神,用真心、真情为文化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,为会仙镇的乡村文化振兴、历史文化传承执着地坚守着。

 图为秦善康(左一)参加2021年会仙镇村落考源编审小结推进会

  2018年开始,临桂区政协布置临桂村落考源采写,要求各乡镇将各自辖区内村子的立村情况、村名起源、姓氏来源、历史古迹、历史掌故、村贤人物等情况开展调查、收集、采写。秦善康,人称“会仙通”,会仙145个自然村,16个村委,他一人承包了76个村子及16个村委的信息采写,承担了57%的采写任务量。由于当时任务繁重、采写要求质量高,他就不停的下村寻访老人,有时为了一个问题,多次下村反复采访。他总是乐呵呵地说:“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,何况我们写的是史,要认真负责。”他负责的村子文稿修改率、返工率最低。完成了这些村子的村落考源采写,他还将各村委的名胜古迹摸排了一遍,编制表格一一详细记录了下来。

  图为秦善康走村串巷查访会仙镇相关文化古迹

  随着时代的变迁,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,农村的田垌名只存在少数老年人的脑海里了。“我要把会仙的田垌名记录下来,留传给后世,否则过几十年,这些田垌名就无人知晓了。”秦善康说干就干,每天骑着他的28寸老式自行车,风尘仆仆地奔赴到各个村委。秦善康花费三个月时间跑遍了会仙16个村委,145自然村,收集了近4千个田垌名。还写了会仙镇16个村委145个自然村的田垌名注释约12万字。当他非常郑重地将手写版的资料提交给会仙镇政府时,会仙镇政府分管领导立即找人校对,将材料打印,收录档案,永久收藏。

 图为秦善康在田间查访会仙古桥

  会仙镇境内石山耸立,河流纵横,古桥甚多,依地理环境、境内水系而建的古桥各具特色。但是随着时代的更叠,岁月的侵蚀,各种碑文已逐渐模糊不复存在。有的桥已不再用,部分出现失修,损坏。秦善康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。从2008年起至2023年,15年期间他共调查访问普查到古桥213座,走遍了相思江、会仙河、七里河流域,查访了这些水系及会仙各村落中的古桥。其中会仙境内210座,雁山2座,六塘镇1座。他与人合作,将留存下来的158座进行拍照记录,并用文字将桥名、位置、形状、材质等基本情况记录了下来,计划汇编成《会仙桥韵》。

  由于他为人随和,对会仙文史精通,无数慕名调研查访会仙者,请求其带路作向导。他做向导从不提报酬,甚至有时还免费提供早餐。有时要一大早出发探访较远的地方,他就将自家的土鸡蛋、红薯、芋头等煮熟,给每个探访成员打包一份。吃着这么有爱的早餐,每个人都不禁竖大拇指,称赞他的贴心与无私。不仅如此,会仙镇党委近年来开设的红色大讲堂、红色故事会,他都自告奋勇地担当宣讲员,积极地将会仙本地的红色故事《黎获之战》、《刘俊民》讲给每一个人听。

  因为热爱,所以坚守。秦善康以他对会仙乡村文化的坚守与传承,迎来了众多赞誉,但他对此豪不骄傲、不膨胀。“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。”秦善康如是说。“征途漫漫,惟有奋斗; 只争朝夕,不负韶华”这句话通常用来鼓励青年干部要珍惜时间,坚定干事创业的决心与信心。用在秦善康身上,就是他对会仙乡村文化坚守与传承的传神写照。

公正廉洁执法 用心服务群众——记桂林市中级法院执行局执行一庭副庭长李鹏波
基层好干部丨陆文辉:“95后”大学生返乡当支书,助力家乡“换新颜”